中國電子科技大學與吉利集團、浙江省公安廳共同合作研發的新型警車
這款運動型多用途車23日在中國西南部城市成都首次亮相。這款車的車頂上裝有360度全視角攝像頭,可以自動掃描60米范圍內的所有人臉。電子科技大學警用先進技術研究所所長殷光強告訴記者,這輛“神奇”的警車,是由電子科技大學與吉利集團、浙江省公安廳共同合作研發出的國內第一臺標準制式的處警/巡邏車,也是我國目前唯一根據公安實際業務需求定制研發的一款集電氣控制、無線通信、智能分析、信息采集等功能于一體的制式警車。
報道稱,相關系統可以通過人的臉部對性別、年齡、種族進行識別,并與警方已有的人臉數據庫進行對比分析,如有匹配就提醒司機——這一切是在車輛行駛中做到的?!叭四樧R別車”最高時速可達120公里。
殷光強說,只要能捕獲人臉的四分之三,就可以進行身份識別。他補充說,這一系統還能識別出車牌信息和車輛型號,并按特征針對某一類人員進行篩選識別。這一系統還能識別出車牌信息和車輛型號,并按特征針對某一類人員進行篩選識別
車頂的360度全視角攝像頭自動捕獲識別人臉并實時報警
殷光強告訴記者,車載信息捕獲系統由車頂的360度全視角攝像頭與識別分析后臺組成,能自動捕獲車輛周圍視野內的人臉,對人的性別、年齡、種族進行識別,并可與已有人臉庫進行對比分析,或按人員特征對一類人進行篩選識別。同時支持對周圍車輛的捕獲與識別,得到車輛型號和車牌信息,并支持基于型號和車牌號的信息分析。在行駛過程中,就能將所捕獲的人臉、車輛信息與公安內網布控信息進行實時比對、實時報警。
電子科技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第一代警用標準處警/巡邏車的成功研發,使得“警車”的概念發生了顛覆性的變革,未來的“警車”已不單純是作為交通工具使用,而是一套具備自主思考和學習能力的智能化移動執法平臺,我們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民警駕駛第一代警用標準處警/巡邏車巡邏處警時,車就能主動發現逃犯等以前在科幻電影中才有的場景將成為現實。從而走出了一條符合我國警用車發展方向的新路徑,促進警用車整體水平的大幅提升,為我國警用裝備的標準化、專業化、信息化、智能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它“內涵”很豐富裝備艙存有39種警用設備
殷光強告訴記者,現在大部分的警車都是用普通車改造的,并沒有一輛真正專業化的警車?,F在基層民警的現用車輛,由于沒有完整的警用車輛標準體系及車型,警用車輛的研究與開發未經統一規劃,只要基層機關提出警用車輛改裝要求,由改裝廠臨時改裝而成,車型品種,車輛技術狀況差異較大,有些已經影響到車輛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作戰功能。第一代警用標準處警巡邏原型車與現在眾多警車最大的不一樣就在于它的專業化?!斑@款車‘內涵’很豐富、很復雜,車內的裝備艙配備了39中常用的警用裝備,并且能夠實現任一裝備在30秒內取出,方便民警使用?!?/span>
此外,裝備艙能夠緊固的容納不同形狀的裝備,同時可以根據裝備數量、外形的改變能夠方便的進行靈活調整。在警車運動過程中裝備艙中的各裝備能夠穩定的在位。裝備艙能夠快速、簡便的開啟,開啟后各式裝備能夠方便迅速的取放。為了便于裝備的安全使用管理,需能實現對各裝備的在位與否進行自動化檢測及缺失報警。
動力性能更好將亮相G20安保
新型警車的動力性能也將比普通改裝警車更加強勁。“巡邏車在工作中需要有可靠的動力,來保證巡警工作的機動性和快速提速的需要。”殷光強說,按照中國的相關規定,一般執法執勤用車,原則上只配備排氣量1.6升(含)以下的車輛。就動力性能來說,有時還低于普通民用車的性能標準。因此,在設計新型警車時,實驗室重點考慮了動力性能調校、汽車結構優化和發動機控制單元的改進來提升動力性能。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該校自主研發的微波點火技術。它不再需要對火花塞周圍的空氣-燃料層進行濃縮,就能夠準確無誤地點燃稀薄的混合氣體。這也使得這臺造價在10萬元左右的國產警車的加速度時間,“能和當前市面上40多萬元的汽車媲美”。
此外,車頂一體化警示系統中還隱藏了一個重量僅300多克的“基站”——抗干擾自適應組網通信系統。借助這個系統,警察能在1.5公里的范圍內,無商用移動通信信號的狀態下實現本地語音、視頻和數據的交換。
據透露,這種新型警車即將在某國產汽車品牌位于龍泉的生產線上進行小批量試制。預計今年6月,這些試制車將在浙江省公安機關進行使用。研究人員透露,屆時,這些試制車還將運用到G20(2016年9月4日至5日于杭州舉行)安保工作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