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春節過后,萬物復蘇之前,國家最重要的年度風向標“兩會”就會準時召開。2020年初,突發的疫情使兩會開幕延期到5月21日和22日。今年是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特殊的時代背景注定今年的兩會將會有諸多“特別”之處,尤其是突發的疫情使應急產業成為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
為讓讀者更準確的了解兩會新聞,近期推出【代表委員話應急】系列文章,歡迎讀者交流互動。
李彥平
全國人大代表、金后盾專用裝備制造集團董事長李彥平在兩會中提到:
“應積極構建基于公民生命應急保障服務的安全樁和安全島的社會化應急救援網絡體系。通過建立智慧調度(大數據)中心逐步實現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智慧調度、預警。通過移動終端APP,主要實現人員隨時隨地即時求助(被救援)和響應(救援)。同時,建議社會化服務和志愿者通過先進裝備設備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建立非職業的應急救援專業人員(志愿者)群體網絡,形成社會化應急救援專業體系。”
“對于即將到來的兩會,我充滿期待。我會把我們企業界的聲音帶到會上去,同時把黨中央的政策及時帶回來,助力地方經濟發展。”
張巧利
全國政協委員、東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張巧利從事疾控工作20多年,疫情期間一直奮戰在抗疫一線。今年3月底,她通過全國政協社情民意平臺反映了自己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希望國家衛生健康委盡快公布新冠肺炎無癥狀感染者的信息。
這次赴京參加兩會,她有兩個提案與疫情防控相關。其中一個是建議運用大數據技術提升突發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張巧利分析,在全國層面,我國目前尚沒有建立覆蓋相關政府部門的、統一的公共衛生應急大數據平臺;在本次新冠肺炎防控中,利用大數據技術提升新冠肺炎應急能力是在當地疫情防控指揮部的領導下得以實現的臨時性應急工作,不具有可持續性。為此建議建立覆蓋相關部門的、平戰結合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大數據平臺。
劉偉
全國政協委員、佳都科技董事長劉偉在兩會上舉例說明了人工智能在基層抗疫中的應用。
“人工智能使基層抗疫變得簡單高效。廣州市某個社區有大約7萬名住戶,疫情期間建立智慧社區防護平臺,前端設置智能通道和智能攝像機,利用遠距離測溫和人臉識別的技術進行數據采集,降低工作人員的感染風險;后臺利用AI大數據進行信息整理,從而達到對整個社區的精準治理。從疫情開始到現在,該社區人員0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