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我國警用裝備物資種類多、數量大、價值高,還包含槍支、彈藥、爆炸物等需要重點監管的物資,在公安機關應對緊急情況、處理突發事件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還存在管理方式落后、數據不能共享、監管精細度低等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一) 以手工記賬方式為主,工作效率不高,難以滿足應急保障需求
當前警用裝備物資的存儲、調配和管理等主要環節仍舊以手工記賬的方式為主,數據的傳遞主要依靠光盤或紙質文件,人員依賴程度高,管理人員工作量大,數據查詢和統計需要時間長且非常困難,數據的準確性和實時性較差,不僅工作效率不高,且很難滿足自然災害、群體性事件等突發事件對警用裝備物資保障工作快速反應、緊急處置的要求。例如,當突發事件發生時,管理人員很難準確掌握所需物資的存量是多少,應該從哪個裝備物資儲備庫調物資,這些物資存放在那個裝備物資儲備庫的哪個庫房的、哪個貨架上、當前由誰保管,這些物資是否過了保質期,大約多久能夠運送到事件發生地,等等。但這些問題對于每次突發事件的應急物資保障過程都是至關重要的。
(二) 數據不能共享,實現區域聯動保障困難,容易導致資源浪費
由于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加之各級公安機關分級管理的現狀,當前警用裝備物資的數據在區縣之間、省際之間和地區之間無法進行共享,更難以實現相鄰區域之間的協調支援和聯動保障。當突發事件發生后,常常由于無法掌握臨近地區警用裝備物資儲備的情況,而遠距離調運物資,導致應急保障時間滯后和浪費人力物力的情況發生。同時,由于數據不能共享,也常常出現相鄰區域內某些種類物資的儲備量過剩、另外一些種類物資的儲備量不足、導致資源浪費的情況。
(三) 過程監管不足,管理精細化程度不高,無法實現對裝備物資的閉環管理
當前,各級公安機關警用裝備物資的采購、存儲、發放、使用、回收等環節基本上是孤立的,很難實現對每個環節的具體監管和閉環管理。例如,在某一批警用裝備物資管理過程中,目前很難掌握這批物資的采購生產任務什么時候能夠完成、調運過程中的處在什么位置、存放在哪個儲備庫的哪個庫房、當前的存儲和使用情況怎樣、流轉到了哪些公安機關、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對后續工作有哪些借鑒和參考意義等相關情況。
為此,楊煥寧常務副部長和王儉部長助理多次要求,在警用裝備領域使用以物聯網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實現警用裝備的全過程動態可視化管理、實現警用裝備的資源整合和共享,加快公安應急物資管理的現代化建設,提高各級公安機關應對復雜治安形勢、維護社會穩定的能力。
二、物聯網的定義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于1999年提出。早期的物聯網概念僅停留于“傳感網”層面,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如今的物聯網已發展成為對物體具有全面感知能力,對信息具有可靠傳遞和智能處理能力的連接物體與物體的信息網絡。
時任總理的溫家寶同志在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物聯網做了明確的定義:物聯網是指通過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它是在互聯網基礎上延伸和擴展的網絡。如果把物聯網用人體做一個簡單比喻,傳感器相當于人的眼睛、鼻子、皮膚等感官,網絡就是神經系統用來傳遞信息,處理系統則是人的大腦,在接收到信息后進行分類處理。因此物聯網具有全面感知、可靠傳遞和智能處理三大顯著特征,已成為各國構建經濟社會發展新模式和重塑國家長期競爭力的先導領域。
20世紀9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物聯網核心傳感網、RFID的相關研究和應用試點的探索。1993年啟動的國家金卡工程中,基于RFID技術的非接觸式智能卡已廣泛應用于移動信息終端、不停車收費、路橋管理,以及電子證照身份識別等方面,并開展了成功試點,智能卡發卡總量70億張。遍布金卡工程30個試點城市的“一卡通”應用,取得了明顯成效,形成了一系列利民惠民工程,推動了社會信息化進程。
在公安業務中應用物聯網技術,能夠大幅提高數據的準確性、鮮活性,提高公安工作的實時性和主動性。因此,各級公安機關廣泛開展了關于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探索,力求補全公安信息化“最后一公里”數據采集和情報推送的短板。
基于上述情況,裝備財務局與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成立聯合項目組,在充分調研和需求論證的基礎上,依托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運用現代警務理念和物聯網技術研發警用裝備物聯網智能管理系統,重點建設警用裝備物資庫相關感知系統,從而實現對警用裝備物資的全生命周期可視化動態智能管理。
三、警用裝備物聯網智能管理系統
(一)系統組成
警用裝備物聯網智能管理系統由公安應急物資管理信息子系統、警用裝備倉庫管理子系統、智能感知子系統和云計算存儲運行中心等四部分組成,在部、省、市、縣四級公安機關部署使用。組成結構如圖3-1所示。

圖3-1 警用裝備物聯網智能管理系統組成結構
云計算存儲運行中心是運行于公安網內的云服務器集群,建設在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主要用于部署軟件系統和存儲全國公安應急物資數據。該中心目前已經能夠服務全國省級和地市級410多個管理管理部門和400多個倉庫,能夠滿足公安網內超過3000個用戶同時訪問的應用需求。隨著后續投資和建設,將能夠滿足全國縣以上公安應急物資管理部門的應用需求。
智能感知子系統由多種軟硬件感知和傳輸設備(系統)組成,主要包含標簽打印系統、軌跡監控系統、安全接入系統、信息匯聚節點、智能識別門、電子垛簽、溫濕度傳感器、車載終端、手持機、智能鑰匙柜、標準標簽、異形標簽等。主要實現對人(管理人員)、車(庫內用車和調運用車)、事(出庫、入庫、裝備維護、應急調運)、物(全部應急裝備物資及其存儲空間)、境(庫內溫濕度、安全及消防系統)的感知,并將信息自動上傳到警用裝備倉庫管理子系統中。
警用裝備倉庫管理子系統為軟件系統,即可部署于云計算存儲運行中心,又可以獨立部署于各應急物資儲備倉庫。實現對感知系統提交數據的統計分析匯總,全面掌握庫存裝備物資、庫內環境等狀態,并可按照上級管理人員的指令,向倉庫管理人員發出收、發物資的指令,對倉庫工作實現全流程、全過程管理,提高倉儲物資的精細化管理水平。
公安應急物資信息子系統為軟件系統,部署于云計算存儲運行中心,調撥管理人員及各級領導可以通過公安網訪問和使用,可實時提取屬地管轄范圍內各倉庫的數據,并進行綜合分析、查詢和快速調撥。
四個子系統互聯互通,在功能上互為補充,使公安應急裝備從局部區域保障向全國聯合保障的方向發展。
(二)系統作用
首先,數據的實時性和準確性大大增強,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通過該系統,警用裝備物資管理人員可以很方便地實現裝備物資數據的錄入、修改、查詢、統計等工作,相關數據在幾秒鐘之內就可以通過公安網上傳至上級管理部門和數據中心。當突發事件發生時,管理人員可以準確地掌握所需物資的存量及狀態信息,所在庫房、貨架及貨位信息,可以很方便地將出入庫任務直接下達給倉庫管理人員,可以通過系統實時查看應急儲備物資配送過程中的位置、分發、回收等方面信息。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工作量大大減輕。
其次,數據高度共享,區域之間可以實現聯動保障和支援
使用該系統,配合區域警務合作機制,可以實現警用裝備物資及其數據在區縣之間、省際之間和地區之間的共享。當突發事件發生后,通過該系統就可以及時掌握臨近地區應急物資儲備的情況,實現就近調撥。還可以對一定區域范圍內的應急保障物資實現統籌規劃、分級存儲、動態調撥,減少資源浪費。
此外,實現對警用裝備物資的全流程動態可視化管理,管理精細化程度大幅提高
通過該系統,可以方便地實現對警用裝備物資的采購、存儲、發放、使用、回收等環節的動態可視化全流程監管,可以輕松地確認采購生產任務的完成情況、調運過程中的位置狀態、當前的存儲和使用情況、物資的使用和流轉情況,還可以查看和分析裝備物資到底發揮怎樣的作用,并對后續的相關工作提出參考意見和工作預案。
四、對未來的展望
(一)警用裝備物聯網智能管理系統的應用效果尚未充分顯現
隨著公安應急物資保障物聯網管理系統中軟件系統的正式上線運行,過去公安應急物資管理過程中的數據錄入和檢索困難、各業務環節銜接不夠緊密、信息共享和利用程度較差等問題,將得到明顯緩解。同時,隨著智能感知系統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應用,將能夠大幅提高數據的實時性和準確性,極大地減輕管理人員的勞動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的精細化程度,公安應急物資保障工作將在各級公安機關維護社會穩定、應對突發事件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物聯網技術在公安裝備物資管理領域大有可為
當前物聯網技術在警用裝備物資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已充分展示其高智能程度、高可擴展性、高資源共享能力、高安全性、節省人力物力等特點和優勢,充分說明物聯網技術非常適合警用裝備物資的日常管理和應用。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在公安常用裝備管理等工作中試用物聯網技術,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減輕管理人員負擔、增加管理精細程度。因此,可以預見,物聯網技術必將在公安裝備管理乃至其它公安管控對象、所用工具的管理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和效能。
(三)新技術應用將給警用裝備物資管理工作帶來革命性變革
隨著物聯網技術在警用裝備物資領域應用的逐步深入,警用裝備物資管理的業務流程逐步得到優化,管理流程正規化和規范化水平顯著提高,物資的分類和編碼逐步得到統一、基礎工作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警用裝備物資儲備庫的軟硬件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警用裝備物資管理工作的日常地位和實戰作用明顯提高。這充分說明,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作用和能力悄悄地改變著警用裝備物資管理的業務模式和作用效能,必將給公安應急物資保障管理領域乃至公安裝備管理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革。
五、結語
總的來說,通過警用裝備物聯網智能管理系統的初步建設,逐步提升了各級公安機關的警用裝備物資管理水平,降低了管理成本,改變了傳統的警用裝備物資的管理思維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警用裝備物資保障水平。在部領導的高度關注和多個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經過3年來的多次試用、持續改進、應用示范和建設推廣,警用裝備物聯網智能管理系統的功能已日趨完善,實用性和穩定性已經得到驗證,已經具備了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的必要條件。隨著該系統應用推廣工作的逐步深入,我國警用裝備物資必將在各級公安機關處理突發事件、應對復雜形勢、維護社會穩定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該系統也將為物聯網技術在公共安全領域乃至全國范圍內的推廣應用提供技術積累和案例參考。

軟件產品

硬件產品
我國警用裝備物資種類多、數量大、價值高,還包含槍支、彈藥、爆炸物等需要重點監管的物資,在公安機關應對緊急情況、處理突發事件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還存在管理方式落后、數據不能共享、監管精細度低等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一) 以手工記賬方式為主,工作效率不高,難以滿足應急保障需求
當前警用裝備物資的存儲、調配和管理等主要環節仍舊以手工記賬的方式為主,數據的傳遞主要依靠光盤或紙質文件,人員依賴程度高,管理人員工作量大,數據查詢和統計需要時間長且非常困難,數據的準確性和實時性較差,不僅工作效率不高,且很難滿足自然災害、群體性事件等突發事件對警用裝備物資保障工作快速反應、緊急處置的要求。例如,當突發事件發生時,管理人員很難準確掌握所需物資的存量是多少,應該從哪個裝備物資儲備庫調物資,這些物資存放在那個裝備物資儲備庫的哪個庫房的、哪個貨架上、當前由誰保管,這些物資是否過了保質期,大約多久能夠運送到事件發生地,等等。但這些問題對于每次突發事件的應急物資保障過程都是至關重要的。
(二) 數據不能共享,實現區域聯動保障困難,容易導致資源浪費
由于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加之各級公安機關分級管理的現狀,當前警用裝備物資的數據在區縣之間、省際之間和地區之間無法進行共享,更難以實現相鄰區域之間的協調支援和聯動保障。當突發事件發生后,常常由于無法掌握臨近地區警用裝備物資儲備的情況,而遠距離調運物資,導致應急保障時間滯后和浪費人力物力的情況發生。同時,由于數據不能共享,也常常出現相鄰區域內某些種類物資的儲備量過剩、另外一些種類物資的儲備量不足、導致資源浪費的情況。
(三) 過程監管不足,管理精細化程度不高,無法實現對裝備物資的閉環管理
當前,各級公安機關警用裝備物資的采購、存儲、發放、使用、回收等環節基本上是孤立的,很難實現對每個環節的具體監管和閉環管理。例如,在某一批警用裝備物資管理過程中,目前很難掌握這批物資的采購生產任務什么時候能夠完成、調運過程中的處在什么位置、存放在哪個儲備庫的哪個庫房、當前的存儲和使用情況怎樣、流轉到了哪些公安機關、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對后續工作有哪些借鑒和參考意義等相關情況。
為此,楊煥寧常務副部長和王儉部長助理多次要求,在警用裝備領域使用以物聯網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實現警用裝備的全過程動態可視化管理、實現警用裝備的資源整合和共享,加快公安應急物資管理的現代化建設,提高各級公安機關應對復雜治安形勢、維護社會穩定的能力。
二、物聯網的定義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于1999年提出。早期的物聯網概念僅停留于“傳感網”層面,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如今的物聯網已發展成為對物體具有全面感知能力,對信息具有可靠傳遞和智能處理能力的連接物體與物體的信息網絡。
時任總理的溫家寶同志在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物聯網做了明確的定義:物聯網是指通過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它是在互聯網基礎上延伸和擴展的網絡。如果把物聯網用人體做一個簡單比喻,傳感器相當于人的眼睛、鼻子、皮膚等感官,網絡就是神經系統用來傳遞信息,處理系統則是人的大腦,在接收到信息后進行分類處理。因此物聯網具有全面感知、可靠傳遞和智能處理三大顯著特征,已成為各國構建經濟社會發展新模式和重塑國家長期競爭力的先導領域。
20世紀9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物聯網核心傳感網、RFID的相關研究和應用試點的探索。1993年啟動的國家金卡工程中,基于RFID技術的非接觸式智能卡已廣泛應用于移動信息終端、不停車收費、路橋管理,以及電子證照身份識別等方面,并開展了成功試點,智能卡發卡總量70億張。遍布金卡工程30個試點城市的“一卡通”應用,取得了明顯成效,形成了一系列利民惠民工程,推動了社會信息化進程。
在公安業務中應用物聯網技術,能夠大幅提高數據的準確性、鮮活性,提高公安工作的實時性和主動性。因此,各級公安機關廣泛開展了關于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探索,力求補全公安信息化“最后一公里”數據采集和情報推送的短板。
基于上述情況,裝備財務局與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成立聯合項目組,在充分調研和需求論證的基礎上,依托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運用現代警務理念和物聯網技術研發警用裝備物聯網智能管理系統,重點建設警用裝備物資庫相關感知系統,從而實現對警用裝備物資的全生命周期可視化動態智能管理。
三、警用裝備物聯網智能管理系統
(一)系統組成
警用裝備物聯網智能管理系統由公安應急物資管理信息子系統、警用裝備倉庫管理子系統、智能感知子系統和云計算存儲運行中心等四部分組成,在部、省、市、縣四級公安機關部署使用。組成結構如圖3-1所示。

圖3-1 警用裝備物聯網智能管理系統組成結構
云計算存儲運行中心是運行于公安網內的云服務器集群,建設在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主要用于部署軟件系統和存儲全國公安應急物資數據。該中心目前已經能夠服務全國省級和地市級410多個管理管理部門和400多個倉庫,能夠滿足公安網內超過3000個用戶同時訪問的應用需求。隨著后續投資和建設,將能夠滿足全國縣以上公安應急物資管理部門的應用需求。
智能感知子系統由多種軟硬件感知和傳輸設備(系統)組成,主要包含標簽打印系統、軌跡監控系統、安全接入系統、信息匯聚節點、智能識別門、電子垛簽、溫濕度傳感器、車載終端、手持機、智能鑰匙柜、標準標簽、異形標簽等。主要實現對人(管理人員)、車(庫內用車和調運用車)、事(出庫、入庫、裝備維護、應急調運)、物(全部應急裝備物資及其存儲空間)、境(庫內溫濕度、安全及消防系統)的感知,并將信息自動上傳到警用裝備倉庫管理子系統中。
警用裝備倉庫管理子系統為軟件系統,即可部署于云計算存儲運行中心,又可以獨立部署于各應急物資儲備倉庫。實現對感知系統提交數據的統計分析匯總,全面掌握庫存裝備物資、庫內環境等狀態,并可按照上級管理人員的指令,向倉庫管理人員發出收、發物資的指令,對倉庫工作實現全流程、全過程管理,提高倉儲物資的精細化管理水平。
公安應急物資信息子系統為軟件系統,部署于云計算存儲運行中心,調撥管理人員及各級領導可以通過公安網訪問和使用,可實時提取屬地管轄范圍內各倉庫的數據,并進行綜合分析、查詢和快速調撥。
四個子系統互聯互通,在功能上互為補充,使公安應急裝備從局部區域保障向全國聯合保障的方向發展。
(二)系統作用
首先,數據的實時性和準確性大大增強,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通過該系統,警用裝備物資管理人員可以很方便地實現裝備物資數據的錄入、修改、查詢、統計等工作,相關數據在幾秒鐘之內就可以通過公安網上傳至上級管理部門和數據中心。當突發事件發生時,管理人員可以準確地掌握所需物資的存量及狀態信息,所在庫房、貨架及貨位信息,可以很方便地將出入庫任務直接下達給倉庫管理人員,可以通過系統實時查看應急儲備物資配送過程中的位置、分發、回收等方面信息。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工作量大大減輕。
其次,數據高度共享,區域之間可以實現聯動保障和支援
使用該系統,配合區域警務合作機制,可以實現警用裝備物資及其數據在區縣之間、省際之間和地區之間的共享。當突發事件發生后,通過該系統就可以及時掌握臨近地區應急物資儲備的情況,實現就近調撥。還可以對一定區域范圍內的應急保障物資實現統籌規劃、分級存儲、動態調撥,減少資源浪費。
此外,實現對警用裝備物資的全流程動態可視化管理,管理精細化程度大幅提高
通過該系統,可以方便地實現對警用裝備物資的采購、存儲、發放、使用、回收等環節的動態可視化全流程監管,可以輕松地確認采購生產任務的完成情況、調運過程中的位置狀態、當前的存儲和使用情況、物資的使用和流轉情況,還可以查看和分析裝備物資到底發揮怎樣的作用,并對后續的相關工作提出參考意見和工作預案。
四、對未來的展望
(一)警用裝備物聯網智能管理系統的應用效果尚未充分顯現
隨著公安應急物資保障物聯網管理系統中軟件系統的正式上線運行,過去公安應急物資管理過程中的數據錄入和檢索困難、各業務環節銜接不夠緊密、信息共享和利用程度較差等問題,將得到明顯緩解。同時,隨著智能感知系統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應用,將能夠大幅提高數據的實時性和準確性,極大地減輕管理人員的勞動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的精細化程度,公安應急物資保障工作將在各級公安機關維護社會穩定、應對突發事件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物聯網技術在公安裝備物資管理領域大有可為
當前物聯網技術在警用裝備物資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已充分展示其高智能程度、高可擴展性、高資源共享能力、高安全性、節省人力物力等特點和優勢,充分說明物聯網技術非常適合警用裝備物資的日常管理和應用。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在公安常用裝備管理等工作中試用物聯網技術,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減輕管理人員負擔、增加管理精細程度。因此,可以預見,物聯網技術必將在公安裝備管理乃至其它公安管控對象、所用工具的管理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和效能。
(三)新技術應用將給警用裝備物資管理工作帶來革命性變革
隨著物聯網技術在警用裝備物資領域應用的逐步深入,警用裝備物資管理的業務流程逐步得到優化,管理流程正規化和規范化水平顯著提高,物資的分類和編碼逐步得到統一、基礎工作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警用裝備物資儲備庫的軟硬件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警用裝備物資管理工作的日常地位和實戰作用明顯提高。這充分說明,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作用和能力悄悄地改變著警用裝備物資管理的業務模式和作用效能,必將給公安應急物資保障管理領域乃至公安裝備管理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革。
五、結語
總的來說,通過警用裝備物聯網智能管理系統的初步建設,逐步提升了各級公安機關的警用裝備物資管理水平,降低了管理成本,改變了傳統的警用裝備物資的管理思維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警用裝備物資保障水平。在部領導的高度關注和多個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經過3年來的多次試用、持續改進、應用示范和建設推廣,警用裝備物聯網智能管理系統的功能已日趨完善,實用性和穩定性已經得到驗證,已經具備了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的必要條件。隨著該系統應用推廣工作的逐步深入,我國警用裝備物資必將在各級公安機關處理突發事件、應對復雜形勢、維護社會穩定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該系統也將為物聯網技術在公共安全領域乃至全國范圍內的推廣應用提供技術積累和案例參考。

軟件產品

硬件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