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消防咨詢業的老大JENSENHUGHES,買下了另一家消防設計領域的巨頭AonFireProtectionEngineeringCorporation,至此完成了美國消防咨詢業的壟斷。原本的休斯合伙人公司(HAI),在購買了RolfJensen公司之后,又完成了原來叫做Schirmer公司(即被合并的Aon消防公司)的收購,美國消防領域的三家分治的局面被打破,消防咨詢業從此被統一,不知道對整個行業會帶來哪些影響,這里我來扒一扒他們的歷史,說說消防工程的發展趨勢。
消防工程的起源,與美國在新英格蘭地區大力開發輕(紡織)工業有關。這些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最早被美國人抄襲剽竊和拷貝,利用美國南方的棉花產地優勢,開始了大規模的資本積累。麻省理工學院,就是為了響應新興工業的需要而成立。其中麻省理工教授完成的一個工業咨詢項目,幫助工廠主解決紡織機容易失火的問題,被認為是消防工程的起源。他們發現潤滑油的提煉參數不對,只需要調整潤滑油的參數,降低低鏈輕質含量,提高閃點,就解決了潤滑油自燃的問題,是第一次應用科學問題解決火災危險,所以是消防工程的萌芽。
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正常舉行,吹響了向電氣時代進軍的號角。當時很多的電氣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安全和火災的隱患。所以1896年出現了兩家機構,對消防工作帶來深遠的影響。一是在芝加哥成立的UL實驗室,主打電氣產品的安全性;二是在波士頓成立的NFPA,主打電氣安全性和水噴淋標準。既然有了專職的研究員,他們也想教教書,碰上美國保險業的難題(當時沒有專門的消防知識,保險業應付不了城市大火的挑戰,所以急需人才),1902年UL實驗室的Merrill到位于同城的IIT開設消防課程,成為美國消防工程教育的萌芽。早期的消防工程師都是保險公司贊助培養的,也都是到保險公司去工作。
1960年代,保險公司開始放棄對消防教育的投入,而高層建筑開始興旺發展。IIT當時的系主任RolfJensen說,咨詢任務太多了,我干脆開一個公司吧,于是他放棄系主任職位,辭職開辦了RolfJensen合伙人公司。大約在1990年,Jensen退休,他的合伙人之一MartinRiese接手又干了近20年,直到被休斯公司買下為止。
大約在Jensen公司大發展之時,至少有一個同行ChesterSchirmer也開辦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主打消防工程設計。由于歷史原因和對生命的重視,美國的消防工作通常是標書的第六項條款,是獨立出來,需要專業人員完成的。中國和歐洲一樣,都是設計院總包,所以對消防沒有美國那么重視。這一作法抑制了消防隊伍的提升動力,因為設計院的資質保證了消防工作旱澇保收。而美國工業界的安全工作是獨立的,雖然增加了很多協調工作,但同行競爭激烈,有力地推動了行業的發展。所以,在中國消防研究一定是國家行為,在美國有很大一塊是私營企業的自發行為,這是市場逐利行為,是傳統和文化。
大約在1980年,一家很小的消防公司出現在巴爾的摩。公司主人是ThomasHughes,所以叫做休斯合伙人公司。Thomas本人似乎和美國海軍有很大的關系,所以他承擔了很多為美國海軍從事的研究(工業界叫做咨詢)工作,主要在滅火方向上,設計內容很少。這時候,有兩個馬里蘭的畢業生的加盟,給該公司帶來很大的活力。一個是被工業界稱為很有Vision的PhilipDiNenno(兩年前英年早逝),另一個是他的同學CraigBeyler。前者推動SFPE消防手冊的出版和發行,并把消防各個領域的牛人搜羅到其下。世界范圍消防手冊的主要貢獻人大約60人,其中有1/3在休斯工作,從這一點說,DiNenno是一個有眼光的帥才,消防領域都公認這一點。后者在火場調查領域深耕,也是休斯公司的學術帶頭人,是有技術的帥才。美國社會更重視以人為本的火場調查,法律和律師都保障了受害人的高昂回報,所以火場調查非常吃香。中國消防萎靡不振,一說消防只知道管理,不知道研究,和火場調查工作被完全壟斷有很大關系。我國在完成新聞審查的同時,也封鎖了人們對真相的關注和好奇心。
一家公司的發展,光有眼光,有技術還是不夠的,還要有東風。1987年的蒙特利爾條約,讓淘汰哈龍的研究工作有聲有色,不僅讓休斯公司贏得了很多海軍軍艦損控(DamageControl)的合同,也讓休斯的軟件(滅火劑流動阻力和設計軟件)成為一家獨大的標準,這時候技術的促進和門檻作用就體現出來,休斯公司逐漸成為行業的老大。規模做大以后,休斯公司向傳統的消防設計領域發展,開始和Jensen公司競爭。當MartinRiese準備退休之時,干脆把對手買下來,成為行業老大。這一次購買Aon公司,休斯已經完成了事實上的消防壟斷工作。這是資本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美國消防業的發展歷程來看,一家技術型消防公司是否成功,與國防工業是否發達有關。沒有國防業的高投入高回報,人們很難會為了幾條人命去研究火災。自從里根總統重振了美國的信心,美國政府年年在打仗,雖然浪費了很多錢,但是在軍事裝備和科學技術領域,技術革命一浪接一浪,一直引導著科學的潮流。我國的科研是為了花掉經費而科研,與美國的解決問題而科研,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沒有軍事領域的更快、更高、更強,誰會為了一條人命喋喋不休?現在舉國談創新,不打破行業的壟斷,不開放大數據和法律體系,創新是沒有動力的。最近,中國法律也給過失提供高額賠償了,說明我國法律向著美國的制度更進一步了,這才是“以人為本”的正確道路。沒有律師的財大氣粗,誰會邀請我們消防工作者作咨詢?沒有咨詢費,誰會研究火場人是怎么死的,災難是如何發生的呢?科研的動力說白了,還是讓人人都有的一顆名利之心發揮出正常的動力來,這需要制度的保障和與時俱進